收到此书已经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。谭文信师兄从兴致勃勃到意兴阑珊地邀请与催促,笔者的读后感仍然不能如期面世。其实,想要动笔很久了,却又每每提起笔来就匆匆地把笔给搁下了。实非无话可说,而是心中有太多的言语,却苦无法子把内心话语如实道出。沉寂了一段时间,停停走走,但求以下只字片语间,能引出观者与笔者之间的互动。
一、狂想
看一本书,其可观性在于三个要素,即作者、书本和内容。作者最为关键,一个好的作者写一本好书,自然有人捧场;一个好作者写烂书,一样还是有人捧场,但得到的反应可能两极化。然而一个不见经传的作者写出一本好书或是烂书,其结果如何,见仁见智;还是需要时间来磨练。
其二,书本的质量与水平,这里说的就是包装。如果作者不见经传,也不打紧,想要畅销,其中必须掌握的就是设计。一本经过专人设计,且包装独特的书,即使不过是一本不屑一顾的无聊小说,也会在畅销榜上逗留甚久。一切无他,这就是一个讲求包装的年代。
其三,内容的可观程度,虽然这才是一本书最为重要的一环,但如今却是现代社会最不看重的一环。这就是速食文化的一种本质,读者要求简单明了,最好一个句子就能知道整本书的内容,不必花时间消化繁复的内容。所以,一本内容丰富的好书,如果没有作者闪耀的光环和独特设计的包装,绝对不会大卖。下场嘛,或许就是当赠品派、摆在一二角落、有人经过随意翻翻。直到书本发黄卷皱,还可以卖旧报纸和打包米粉面咧!
记得几年前,歌神张学友曾经说“好歌有好报”来回应乐坛盛行的盗版文化。今天,会有谁来说“好书有好报”来唤醒这个不重思考、只求速食的非常年代呢?
二、我不是年少轻狂
念佛,其实很纯粹,纯粹到就只是这样地念佛而已。行住坐卧,无处不念佛;衣食住行,无处不有佛。简简单单,老老实实,一句阿弥陀佛!
然而,社会就是这样地不单纯。有人说,念佛会有什么功德?有人说,念佛其实不属于正统的佛教。有人说,念佛不能了脱烦恼。有人说,念佛要几时才可以一心不乱,你可以吗?更有人说,念佛虽然好,但是还是不能了脱生死,需要得到明师的一点加持(天哪,一贯道也来这里充场了!)
有人类的一天,自然少不了争辩的时刻。派内有派内的争论,教内有教内的争执,教外更有教外的辩解。有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谈,有者从地理学的方式谈,有者以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,有者从思想与哲学的层面去剖析,更加有些人喜欢有的没的胡乱放肆一番!
做人要纯粹,很难!念佛要纯粹,也难!但是我不畏惧。坚持念佛,纯粹念佛,不求功德而念佛,不因贪生怕死而念佛,不因外力与环境变化而放弃念佛。然而,世间就是本无常,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冲击下,我究竟还能否撑下去,这样地单纯,我不敢肯定。但是至少当下而言,我还是那样地不执着念佛,却又单纯地念佛。
三、后印顺时代
一个时代,必然有一个时代的象征。然而,一个象征,却可以有多面的诠释。印顺导师是一个时代象征,星运大师、证严法师、圣严法师、乃至于净空老和尚等都是一个象征。
对于教外的世界,人们并不求有印顺导师。人们要的不是这种学者类型的象征,而是充满明星风味的象征,所以山头主义的林立,正好说明了这样的一点。这些明星象征的一举一动,就是人们的关注点,就是吸引人们了解佛教的推动力。就好比介绍中华文化,就要讲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康熙、诸葛亮等英雄,而不是在吹捧什么朱熹、陆九渊、王阳明等文弱哲人。
对于教内的大环境,则可以分两者而言,其一是普通的信佛人,占大多数;其二则是知识分子群。占大多数的那一群,根本不需要知道印顺导师是谁,他们还是那样地在佛教圈子里活动。甚至,他们也和教外的世界那样,热衷于追随与推崇更加具有人气的山头教派,因为这样会显得比较IN!
只有知识分子群,才会认为印顺导师是一个时代的象征。佛教可以培养和制造大量的明星、山头,任何宗教都可以。但是佛教以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有印顺导师这样的一种象征,一个堪称佛教的思想集大成者。这不是武断的推测,而是一种人类史上本性的驱使。
但是,所谓的集大成者,并不是全面和全能的。印顺导师的集大成,其实还是有其时代性的缺陷,以及部分的空白。历史上,是不会有全面的集大成,孔子集大成,只是从春秋去臆测周代;朱熹的集大成,只是完整了儒学对应道、释两派的思想;虽然并不全面,但是他们却做到了不让全文化失却的工作。
印顺导师集了佛教千多年来的大成,是值得我们去赞颂的,我们不能抹杀印顺导师的功劳。因为,没有集大成,就会出现太多的声音,就会闹分裂。但是佛教也不可能只有一把声音,不然释迦牟尼佛就不会说出那么多的修行法门了。
后印顺时代,我们追求的会是“独尊儒术,罢黜百家”的宗教格局,还是一个“从于一尊,各派互补”的思想开放时代呢?
四、内心深处的超度法会
不自觉地,有一个我早已死去了。那一个一直想要当大师的我早已死去了。死亡原因,很简单,我只不过是凡夫俗子,大师的梦还只是一个梦幻泡影。
死,其实很简单!我们每一天都需要死上好多次。新陈代谢,细胞不断地生死循环,才能令我们这个个体健康成长。年轻人,细胞不断生死相接,所以我们不怕死。当人逐渐老去,细胞生死相循的速度慢了,怕死的感觉也就慢慢地累积与根生。
哈,就是这么可笑的事!这样下来,我还是谁?每一刻的我,都是不同的我,也就没有不变的我了。那也好,为我的每一个微妙变化而超度吧!回响给之前还在不懂如何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我,愿他没有执着,往生净土。
五、结语
弥陀,还是弥陀。
印顺,还是印顺。
话语权?不过是人世间的一场闹剧。
剧终人散时,别忘了……
老实念佛!
洪文杰
2009.09.24
6425密室书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